你的位置:一分快三大小单双计划 > 新闻动态 > 这份情谊,是两国人民永远的宝藏!

新闻动态

这份情谊,是两国人民永远的宝藏!

2025-08-22 00:31    点击次数:157

8月9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挚友、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携家人到访番禺博物馆,重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友谊之路,回望这段战火中结下的跨国情谊,以实际行动续写中哈民间交往的温暖篇章。

拜卡达莫娃向外孙女阿塞尔讲述往事

博物馆里的时光回响:

从“黄训”到冼星海的善意底色

“当年住进我们家的,只是一个叫‘黄训’的年轻人。”站在“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像”前,拜卡达莫娃向家人娓娓道来那段尘封的往事。1941年,冼星海因战乱流落哈萨克斯坦,彼时父亲拜卡达莫夫并不知道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他只知道,这是一位需要帮助的音乐家——哈萨克民族从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大人物,重要的是他需要紧急帮助。”

父亲将冼星海接回家中,为他提供食宿,甚至在江布尔国家音乐馆科斯塔奈市分馆为他找到工作。直到冼星海去世后,拜卡达莫夫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讣告,才知晓“黄训”就是冼星海——括号里的名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段友谊的全部重量。“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拜卡达莫娃加重语气,“这段情谊并非诞生于任何官方机构或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中,而是源于普通民众之间。这种普通人彼此帮扶的情谊,恰恰反映了哈萨克民族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的本质。”

拜卡达莫娃与外孙女阿塞尔重走“友谊之路”

在博物馆复刻的“友谊之路”,拜卡达莫娃驻足良久。她望着以冼星海和父亲名字命名的道路,眼中泛起暖意:“在阿拉木图,两条相邻的街道承载着两位挚友的名字;如今在番禺,这样的纪念形式被复刻,让我深深感受到友谊的延续。”她坦言,这个项目能在短时间内敲定并呈现得庄重得体,感到既惊喜又欣慰,“这里已成为承载两位杰出音乐家记忆与情谊的圣地。”

现场,拜卡达莫娃向番禺博物馆郑重表示,下次到访将带来父亲的乐谱、照片及相关物品,“希望这些实物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友谊,更要让年轻一代知道,普通人的善意能跨越时代。”

现代音乐延续共鸣力量:

以美好向往编写生命乐章

重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友谊之路,这段在战火中用音乐和善意铸就的跨国情谊,深刻诠释了“音乐无国界、人心可相通”的力量。如今在番禺这片音乐热土上,这份连接心灵、传递美好的力量,正由不同的音乐群体以新的方式延续着。

留白流行合唱团现有团员100余人,包含女声沙龙合唱团、亲子合唱团、姐姐合唱团。行业精英、企事业高管和全能妈妈因热爱而聚,把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唱成城市里最柔软的共鸣,共同打造了一种融合艺术追求、社群联结与个人成长的美好生活方式。

自成立以来,留白流行合唱团屡获殊荣。2022年10月,留白流行合唱团荣获第九届西湖合唱节暨首届中国大运河室内合唱节合唱比赛成人组银奖;2023年7月,在第12届世界合唱比赛公开赛上,斩获情景流行合唱组银奖;2024年7月,将第13届世界合唱比赛公开赛情景流行合唱组银奖收入囊中;今年7月,奔赴第二届中国合唱大会,获评一级团队一个、二级团队两个。

留白合唱团用热爱生活的音符编写着属于她们的生命乐章,而同样以声音为笔,书写动人故事的,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音乐中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用音乐传递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番禺区义工联助残部快乐合唱团(以下简称“快乐合唱团”)成立于2008年,是一支由残疾人和健全义工组成的合唱队伍。成立之初,他们在公园一隅架起电子琴,与清风绿树和谐同歌,后来番禺文化馆为他们提供了排练场地和钢琴。快乐合唱团的老师和钢琴伴奏者都是热心公益的音乐老师,作为义工提供无偿服务。

迄今为止,快乐合唱团参加公益演出近百场。2015年4月,快乐合唱团作为全国唯一一支残疾人合唱队伍,受邀到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制《合唱先锋——歌声与微笑》节目,向亿万观众推广“文化助残”理念,同年7月,再度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全球华人万人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并参与拍摄《黄河大合唱》纪录片;2016年9月,在广州市首届残疾人合唱节中,获得合唱比赛金奖;2017年12月,又获广州市第二届残疾人合唱节合唱比赛银奖。

一群优秀的中青年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外,以流行合唱雕琢美好生活方式;一群心智坚毅的残疾人,因为追求快乐而相聚,展现积极向上的魅力风采,用音乐唱响奋斗,共同构成了番禺当代音乐版图上温暖而多元的风景。

多元体验中的新认知:

从文化到生活的深度联结

除了重温历史,

拜卡达莫娃一行的番禺之旅

充满了多元体验。

在木生缘体育中心,他们实地感受了为市民打造的舒适运动环境;在中西医康复中心,其家人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尝试了普拉提动作,并对中心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提供专业指导的做法赞不绝口;走进番博·明珠古陶瓷博物馆,千年陶瓷文化的厚重与精美让她们驻足良久,外孙女阿塞尔不时用手机记录下纹饰细节,“想把这些东方美学的印记带回哈萨克斯坦”。

拜卡达莫娃家人在中西医康复中心体验普拉提

“广州的自然风光太棒了,城市也非常美丽,”阿塞尔感慨道,“但最打动我的是这里人们的善意——他们不仅尊重音乐,更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份温暖让她想起家中那架冼星海曾用过的钢琴,“小时候我就在那架钢琴上弹琴,在外曾祖父与冼星海坐过的椅子上坐了好多年,一想到背后的历史,就觉得无比荣幸。”

年轻一代的共鸣:

音乐为桥,善意作舟

“从小家里就挂着外曾祖父与冼星海的合影,外婆总给我讲他们的故事。”阿塞尔多次提及家族与音乐的联结。这次番禺之行让她更深刻理解了“友谊”二字的重量——正如外婆所说,这种诞生于普通人之间的情谊,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比任何光鲜的表层协议都更具生命力。国家间的交往或许会随时代浪潮有高低起伏,但扎根民间的情谊却能如磐石般稳固,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本真。

拜卡达莫娃一行参观番博·明珠古陶瓷博物馆

作为年轻一代音乐人,阿塞尔对传承这份友谊有着清晰的期待:“希望有一天,中哈青年音乐家能同台演奏——不仅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有拜卡达莫夫的作品,还有我们这代人的新创作。”她特别提到,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阿曼盖尔德》,已由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巴基尔·巴雅胡诺夫完成交响化改编,“一位中国作曲家创作哈萨克民族题材作品,一位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将其完成,这本身就是民族友谊的完美典范。”

拜卡达莫娃一行参观“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友谊之路”纪念碑

行程尾声,拜卡达莫娃一行表示,将把在番禺的所见所感带回哈萨克斯坦,分享给亲友与同胞。从战火中结下的生死情谊,到新时代里民间交往的温暖互动,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故事,正在番禺的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正如拜卡达莫娃所言:“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好邻居比远亲更亲近’,这份情谊,是两国人民永远的宝藏。”